本研究对比了羟氯喹治疗组、甲氨蝶呤治疗组、甲氨蝶呤和羟氯喹联合治疗组,追踪随访1年,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比较用药前后,类风湿患者关节滑液中IL-1α和IL-6水平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2]标准明确诊断的6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羟氯喹片治疗组(A组),甲氨蝶呤片治疗组(B组),甲氨蝶呤片联合羟氯喹片治疗组(C组),每组20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A组:羟氯喹mg,每日2次,口服;B组:甲氨蝶呤10mg,口服,每周1次;C组: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联合羟氯喹mg,每日2次,口服。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可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激素泼尼松5~10mg/d,胃黏膜保护剂、叶酸、钙剂等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和指数、服药后不适。每月1次定期测定血常规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每3个月测定1次肝肾功,进行1次眼科检查,连续随访1年[3]。
1.4疗效评定标准:
以疗效平均指数(EAI)进行综合评价,获得每个患者的EAI。
计算公式:EAI=治疗单项指标改善百分数之和/项目总个数。
有效率(%)=(临床自愈+显效+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4]。
2.结果分析2.1疗效比较
治疗4、12、24周后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C组(55%、64%、82%)明显高于A组(31%、37%、56%)和B组(37%、42%、61%)(P<0.05);A组与B组在治疗的12、24周,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整个过程中红细胞沉降率下降平均值,C组红细胞沉降率下降程度均高于A组和B组。
2.2不良反应
A组:2例轻度腹泻,可不给予治疗,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无异常。
B组: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1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谷草转氨酶增高,1例在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
C组:2例出现纳差,血常规均无异常。
2.3关节滑液细胞因子测定
比较治疗前后的关节滑液细胞因子水平,治疗24周后三组患者的IL-1α的水平和IL-6的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
3.讨论甲氨蝶呤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直接抗炎,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3]。但是长期口服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肝功能损害、肝细胞坏死、骨髓抑制、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所以在应用甲氨蝶呤时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胸片等。有些患者由于口服甲氨蝶呤后不良反应太大,不得不放弃使用,给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5]。
羟氯喹是4-氨基喹诺酮类抗疟药,主要是抑制抗原递呈细胞的递呈功能并阻止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1的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局部的炎性渗出,因而可减轻病变关节临床症状,防止关节挛缩。羟氯喹已公认为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研究证实,羟氯喹可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羟氯喹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包括晨僵持续时间、疼痛直观模拟标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改善程度)与甲氨蝶呤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并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减少。羟氯喹与甲氨蝶呤二者联合治疗对症状缓解的效果更好。
经过甲氨蝶呤和羟氯喹治疗后,关节滑液炎性因子IL-1α和IL-6的变化,结果显示,羟氯喹治疗组这两种因子的水平明显下降,与甲氨蝶呤和羟氯喹联合用药组的水平相近。说明羟氯喹在关节局部发挥了作用,与甲氨蝶呤治疗相比有很好的抗炎效果。
因此,本实验证实单独使用羟氯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效果明显,且甲氨蝶呤与羟氯喹合用的作用更强,从用药反应的角度考虑,羟氯喹的不良反应小,更适合于临床需长期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