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偏移的各种生物力学代偿模式

文章来源:关节挛缩   发布时间:2020-3-9 20:34:52   点击数:
 

步态是人行走时所产生的动作行为,通常说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是效率极高、耗能较少的生物力学过程。正常行走需要的所有参与的肌肉及关节(主要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胫踞关节)有足够的肌肉力量和活动度,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感觉回馈(本体感觉)及平衡来协调整个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不正常的步态会出现特定的力学代偿现象。

本期文章,Kevin康复团队就非正常步态下,人体自发形成的生物力学代偿模式进行分享。

一、足拍击

此生物力学代偿模式源于踝关节背屈(勾脚尖)肌无法缓慢地控制踝关节在行走过程中的跖屈动作(足平期),导致该过程的动作过快,产生脚掌拍击地面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踝背屈肌无力。

二、高跨阈步态

这类患者出现了类似跨越一个障碍物的步态。为了让足部离开地面,髋关节和膝关节必须过度屈曲来实现下肢前进。可能的原因是踝关节背屈肌无力造成的垂足现象。

三、跳跃式步态

在站立中期,用支撑脚的脚尖站立,让对侧的脚能在摆动期可以离开地面,患者中心的起伏超过正常范围,支撑腿可处以伸直状态。任何会减少将前进的下肢功能长度缩短的损伤有可能引起该代偿模式。例如屈髋肌群的损伤或者屈膝肌群的损伤。

四、股四头肌无力、跖屈肌挛缩的步态

股四头肌无力或者是麻痹,会让患者在步行中躯干往前倾斜,重心线落在膝关节冠状轴的前方。这种体态机械性的将膝关节完全锁死在伸直位置,减少了股四头肌收缩的必要性。该步态和膝关节反屈(反弓)的超伸状态有直接关系,可导致膝关节的交叉韧带、侧副韧带以及膝关节后囊长期被拉长,负荷增加。

五、髋、膝屈肌痉挛步态

屈髋肌群和屈膝肌群的挛缩会造成腰椎前凸和减少步长,患者呈现屈曲的站立姿势。该现象也与伸髋肌群无力有关。

六、髋外展肌无力步态

在单脚支撑期,由于支撑侧的髋关节外展肌无力,造成骨盆往对侧倾斜和向同侧移动,这是髋关节外展肌无力的非代偿步态。

在代偿步态中,患者支撑侧的髋关节外展肌无力,不能很好的维持骨盆的相对高度和减少对侧的重力负荷;患者会将身体重心往支撑侧移动,重力线更加接近支撑侧的髋关节位置,以此减少髋关节力矩,达到维持骨盆相对高度的目的。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北京那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ywxsp.com/ysbj/9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