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文章来源:关节挛缩   发布时间:2021-9-20 15:16:55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与注射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试验共纳入病例7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分为针刀组(36例)及注射组(36例),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3次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以进行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针刀组有效率为97.00%,注射组有效率为97.06%;2月后随访复发率分别为6.10%,5.90%;针刀组、注射组治疗后VAS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与局部注射疗法均有效果,且两种疗法疗效相当,2个月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梨状肌综合征;针刀疗法;注射疗法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梨状肌急、慢性损伤或解剖变异引起,以患侧梨状肌区域疼痛为主(坐骨切迹和梨状肌疼痛较重),可放射至患侧大腿的后外侧,并引起行走困难、跛行等表现的综合征。据国外学者统计[1],约有6%的坐骨神经痛是由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梨状肌综合征占腰臀腿软组织损伤的15%-25%[2]。目前治疗手段较多,笔者采用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年3月—年4医院疼痛科患者72例。试验过程中,针刀组有3例患者,注射组有2例患者因未能完全遵循试验要求,中途停止治疗,作为剔除数据未列入统计结果。最终列入统计共计67例,所有患者均随访2个月。其中针刀组33例,其中男10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73±9.46岁。注射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18±7.5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3]确诊为梨状肌综合征。①有外伤史或受凉史。②多见于中老年人③臀部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刀割样”或“火烧样”痛,多伴有下肢放射痛、行走困难或跛行。④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1.3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确认为梨状肌综合征;②年龄在25-65岁之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2、治疗方法

2.1针刀组[4]:针刀治疗

(1)定点及消毒:患者取俯卧位,在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内1/3处(即梨状肌下孔坐骨神经出口处)定点,并做好标记。标记好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操作:术者带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右手持汉章牌1型3号针刀,左手以消毒纱布夹持刀体,找到标记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垂直皮肤快速刺入达皮下组织层,然后慢慢深入,当患者感麻木、下肢过电感时,表明针尖已达梨状肌下孔坐骨神经出口处,退针刀50px,针刀体向内或者向外倾斜10-20°,进针刀,刀下有坚韧感时,即到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的卡压点,以提插刀向下进针刀,范围12.5px,刀下出现松动感即可出针,出针后按压3min防止出血,治疗点创可贴外敷。疗程:一周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2.2注射组[5]:注射治疗

(1)定点及消毒:患者取俯卧位,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连线的中点到大转子尖的垂直线,即梨状肌下缘的表面投影。在这一标志线的内、中1/3处定点,做好标记。标记好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操作:先用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6ml、曲安奈德1ml、2%利多卡因1ml,换用9号px阻滞针在标记点进针,进针时快速刺入皮肤达皮下组织层,然后慢慢深入,直达梨状肌(进针过程中若突然出现下肢“过电样”放射感则稍退针,改变方向进针),回抽无血液后注入药液8ml,注射完毕后出针,出针后按压3min防止出血,治疗点创可贴外敷。疗程:一周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①根据《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3]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了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标准。观察梨状肌疼痛、压痛、下肢放射痛、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五项内容,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无,0分。

②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及每次治疗后各评价一次。

3.2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评估疗效。痊愈:臀腿痛消失,梨状肌无压痛,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臀腿痛基本消失,梨状肌无明显压痛,长时间行走后偶有轻微疼痛;有效:臀腿痛减轻,梨状肌压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仍感疼痛;无效:经治疗1个疗程后,病情无变化。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治疗结果

(1)治疗后针刀组与注射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症状、体征积分量表

组别

例数(例)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针刀组

33

9.03±1.10

1.91±1.44①

注射组

34

8.59±0.93

1.65±1.60①

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下同

(2)治疗后针刀组与注射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VAS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例)

治疗前VAS评分

治疗后VAS评分

针刀组

33

5.85±0.77

1.30±0.98①

注射组

34

5.51±0.74

1.21±1.02

(3)针刀组与注射组两组疗效相当,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针刀组

3

25

4

1

97.00%

注射组

4

26

3

1

97.06%

(4)针刀组与注射组两组复发率相当,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复发率比较

组别

例数

复发

复发率

针刀组

33

2

6.1%

注射组

34

2

5.9%

合计

67

4

6.0%

6.讨论

梨状肌的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梨状肌的炎症、解剖位置变异、臀部肌肉注射后纤维化、梨状肌肌张力异常、骶髂关节疾患症以及坐骨结节的肿块等[7]均可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产生。其中以梨状肌损伤作为主要致病因素之一[8],梨状肌损伤以致其局部表现出水肿、充血、疤痕、粘连、肥厚等改变,进而使坐骨神经受到压迫、刺激,使得机体处于动态平衡失调的状态,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本病治疗以口服或注射抗炎镇痛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为主,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解除症状,但梨状肌的力学平衡并未得到完全恢复,其本身的紧张并未被完全解除,局部紧张、挛缩等仍然可能存在,一旦活动导致梨状肌反复受到牵拉,疼痛会再次产生,出现“疼痛-肌紧张-疼痛”的恶性循环,这也是本病极其容易出现反复,成为一个治疗上的难题的根本原因,且长期反复,局部极易形成粘连、萎缩。

针刀医学结合梨状肌综合征的病理特征及动态平衡失调理论对本病进行治疗,以松解梨状肌的紧张、粘连,降低梨状肌的张力为主要目的,对肿胀、痉挛、紧张的梨状肌进行松解、减张,消除坐骨神经受到的压迫、刺激,解除梨状肌紧张的情况,促使梨状肌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剥离、切断梨状肌的粘连、痉挛,改善其局部血供代谢,促使炎性物质等有害物质的迅速吸收、代谢,加速梨状肌的自我修复。此外针刀治疗中“针”的刺激作用,可有效促进血管、淋巴管等的扩张,加速自身循环,加快炎性物质和有害物质的代谢吸收,积极调动机体自身修复机制,促进局部自我修复功能,以达到缓解疼痛,使梨状肌恢复到正常的活动当中,从而阻断疼痛-紧张-疼痛这种恶性循环,减轻中枢神经受到的刺激,从根本上缓解疼痛,解除肌紧张,恢复梨状肌正常功能,尽可能的降低复发几率。

相比其他疗法,局部注射疗法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治疗手段[9]。对损伤的部位进行穿刺并注入抗炎镇痛类药物,注射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注射激素、局部麻醉药物以及营养神经药物等以消除局部炎症,阻断局部感觉神经的传导,改善局部的营养、循环障碍,进而对疼痛-紧张-疼痛这一恶性循环进行阻断,从而减少中枢神经所受到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优势在于药物经注射后,直接作用于受损的神经,改善局部血供,消除肿胀及神经受到的压迫,并阻断痛觉传导,使其动能得到恢复[10]。且相比之下,局部注射疗法操作方便,一般仅需1-2人共同完成;创伤小,其创口仅为小小的针眼;还具有患者痛苦小、药物起效快、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等优势。药物上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辅以维生素B12以及局部麻醉药物。其中,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炎镇痛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的运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使用不当、用药剂量控制不好、长期反复使用的情况,可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如局部药物沉积导致肿块、坏死或造成局部的感染等。且激素类药物的反复使用,机体对其可产生一定的耐受性,长期以往,也降低了疗效。相比之下,针刀疗法以物理刺激和松解为主,无药物副作用,其主要促进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炎症,解除疼痛,并对局部挛缩、紧张的组织进行切割分离、减张,解除坐骨神经受到的刺激和压迫,恢复机体动态平衡。注射疗法采用将抗炎镇痛药物及局麻药直接注射在病灶,在即时止痛效果方面,稍优于其他疗法。而在注射疗法的穿刺过程中,其针尖反复的在病灶周围来回穿刺,也能达到一定的松解减张的作用。所以在临床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注射组和针刀组的疗效相当。而目前针刀疗法尚未全面推广,许多患者对针刀疗法了解甚少,不易接受,因此临床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仍以注射疗法运用居多。

本次研究通过试验得出,针刀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且二者疗效相当。注射疗法在注射过程中,穿刺针反复在梨状肌进行穿刺,也能对梨状肌起到一定的松解、减张的多用,二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两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但两种疗法比较,针刀疗法具有操作方便、副作用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ywxsp.com/jbbx/12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