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医院徐卫东
徐卫东教授第二医院关节骨病外科主任(独立建制和运行科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兼任:骨外科学及运动医学两个学科)。现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委、《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委、第二军医大学骨关节炎中心主任、上海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关节外科分会副主委、全国中西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副主委等。每年个人亲自实施余例关节置换和余例肩膝关节镜手术。科研主攻方向:强直性脊柱炎等相关免疫性疾病和战训/运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和转化研究。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全军科研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体育局等多项课题资助,科研经费总额余万元。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于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指南更新”项目,该项目以版《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以下简称版指南)为基础,参考最新发布的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ACCP9)和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相关指南,经过国内各地区多学科专家的讨论研究,最终形成现有版本,现对年版《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的更新重点进行解读。
一、再次肯定骨科大手术后抗凝的必要性
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较高
新指南指出,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欧、美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2.22%~3.29%,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率为0.87%~1.99%,亚洲DVT发生率为1.40%,PTE发生率为1.10%,中国DVT发生率为1.8~2.9%。
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VTE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版指南的推荐与目前仍存在的临床困惑
版指南推荐根据手术时间、年龄和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骨科大手术史、创伤、既往VTE或肿瘤病史、肥胖等评判患者骨科手术后的VTE风险,推荐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VTE预防。
版指南推广应用以来,骨科大手术后VTE预防意识逐渐提高,我国VTE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下降,同时,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上市也为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预防措施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随着VTE预防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增加和循证医学的进展,临床医师也对骨科大手术后究竟哪些患者应该抗凝、是否应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使用抗凝药物预防的获益/风险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
尽管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风险高,但由于常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VTE预防疗效不易观察,预防价值常被忽视。此外,由于骨科大手术后常伴隐性失血和贫血等并发症,如何权衡此部分患者的血栓/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凝药物以预防VTE显得尤为重要。如有研究[JArthroplasty,22(3):]提示,全膝关节置换(TKA)或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连续应用依诺肝素10天,3.4%患者因切口或引流问题返回手术室,5.1%因创面引流问题延长住院时间。此外,年发表的一项研究[JBonJointSurgAm,94(17):]显示,对于进行下肢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患者伤口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浅表伤口感染、需要重新手术的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更高(3.85%对2.81%,P=0.),而两组患者肺栓塞、大出血及全因死亡风险则无显著差异。
新指南推荐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肯定骨科大手术后抗凝的必要性
新指南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预防策略。在众多危险因素评估方法中,新指南推荐使用版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1)骨科大手术后VTE风险。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DVT风险不同等级,采取不同预防措施(表2)。
表1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根据危险因素和赋值计算总分和危险程度
*:只能选择1个手术因素;BMI:体质指数
表2VTE的预防方案(Caprini评分)
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得分,无论患者年龄、性别及既往病史如何,只要接受选择性下肢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分),即是VTE发生的极高危人群,需采取药物+物理预防措施预防VTE。新指南肯定了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VTE风险和预防措施,消除了目前很多骨科医生对于究竟哪些髋膝关节置换患者需要抗凝,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危险分层等困惑。
二、权衡风险,选择更具获益/风险比的抗凝药物
阿哌沙班被纳入新指南推荐
与版指南相似,新指南推荐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Caprini评分≥5分,属于极高危患者)常规进行VTE预防。预防措施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Xa因子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值得指出的是,新指南推荐的药物类别虽然与版指南相似,但基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新指南推荐了目前国内最新的直接口服Xa因子抑制剂阿哌沙班用于预防骨科大手术后VTE。
ADVANCE-2研究[Lanct,():]及ADVANCE-3研究[NEnglJMd,(26):]结果显示,与依诺肝素相比,阿哌沙班可显著降低TKA术后及THA术后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由有症状及无症状DVT、非致死性肺栓塞、全因死亡复合组成)风险分别达38%(P0.)和64%(P0.),且不增加大出血或临床相关非大出血风险及手术部位出血风险(包括伤口血肿、青紫或淤斑)。
基于充足循证证据,阿哌沙班已经先后在欧洲、美国和中国获批VTE预防适应证。新指南也与时俱进地推荐了此最新获批的药物,填补了既往中国骨科大手术后VTE药物预防存在的临床空白。
充分权衡血栓/出血风险
临床实践中已经发现不同抗凝药物预防VTE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临床获益也不尽相同。如荟萃分析(BMJ,:)评估了新型口服抗凝药与依诺肝素相比预防膝/髋关节置换术后VTE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依诺肝素相比,阿哌沙班可显著降低临床相关出血风险达18%[相对危险度(RR)=0.82,95%可信区间(CI)=0.69~0.98,P=0.03],而利伐沙班显著增加临床相关出血风险达25%(RR=1.25,95%CI=1.05~1.49,P=0.01)。在药物预防章节,新指南强调了应充分权衡患者的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利弊,合理选择抗凝药物。
三、精准管理给药时间,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起始给药时间
新指南明确指出,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骨科大手术后初级血小板血栓形成稳定血凝块的时间约为8小时,故越早启动抗凝发生出血的风险也越高。
术后12~24小时启动阿哌沙班抗凝治疗,使临床医生在启动抗凝治疗前,有更长的时间观察及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此外,患者创口止血时间更充分,自身凝血功能已基本恢复,出血风险较小。
疗程
新指南肯定了骨科大手术后应给予足够疗程的抗凝药物,由于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
因此,新指南推荐对施行THA、TKA及髋部骨折手术(HFS)患者,药物预防时间最少10~14天,THA术后患者建议延长至35天。
小结新指南的推出将进一步规范骨科大手术后VTE预防的现状,临床医师应遵循新指南推荐,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风险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在选择抗凝药物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血栓/出血风险,个体化选择药物并精准管理给药时间及给药疗程,以期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