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当聚焦肌肉

文章来源:关节挛缩   发布时间:2021-11-29 15:59:39   点击数:
 浮针从患肌论治膝骨关节炎思路探析李虎1白田雨1孙健2△王欣1李桂凤3王金玲1关键词:浮针;膝骨关节炎;患肌理论;再灌注活动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僵硬及关节肿胀为主,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1]。肌肉在KOA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5]。浮针医学认为患肌是造成KOA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在患肌理论的指导下,浮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6-9]。本文对患肌与KOA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探析浮针疗法从患肌诊治KOA的临床思路,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和新依据。1浮针医学患肌理论渊源浮针疗法是基于基础医学的现代针灸,其源于传统针灸,但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理论知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浮针医学提出了诸多的新概念、新理论,其中以患肌理论最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年符仲华教授提出患肌(tightenedmuscle,TM)的概念,具体含义为: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放松状态时,出现病理性紧张的肌肉[10]。患肌与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s,MTrP)密切相关,患肌上可存在一个或多个MTrP。患肌理论的形成亦受到了MTrP理论的启发。既往认为,浮针疗法是通过灭活、消除MTrP而发挥治疗作用[11-13]。然而通过对浮针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结合浮针疗法独特的临床诊疗特点和思维模式,浮针学者对患肌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认为造成患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局部缺血缺氧造成紧张痉挛”,即缺血缺氧是患肌的本质,肌肉紧张痉挛造成收缩功能下降是患肌的表现;紧,僵,硬,滑是患肌的特征。患肌才是浮针疗法的唯一靶点,纠正缺血缺氧状态、消除患肌是浮针疗法起效的关键,这对浮针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0]。2肌肉与KOA之间的关系肌肉力量减弱是引发KOA的重要因素。正常成年人肌肉的总重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和代谢器官,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关节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奚婧等[14]研究发现,老年KOA患者主患侧的伸膝肌群力量较对侧要明显减弱;并且下肢伸肌(尤其是股四头肌)的力量与KOA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关节功能之间密切相关,疼痛程度越严重,关节功能越差,肌肉力量的减弱就越明显[15,16]。肌力减弱与KOA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疼痛是KOA最早出现的症状,往往会伴随KOA的整个病程,KOA患者由于关节疼痛、软骨损伤等原因,使神经肌肉的动员能力受到抑制,造成肌力下降,肌肉运动功能的丧失[17]。关节疼痛与活动障碍,导致日常活动的减少,造成了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下降,出现运动功能和维持功能改变,进而造成膝关节稳定性下降,膝部胫股关节、髌股关节的应力异常,加重膝关节周围组织的磨损,最终导致KOA病情的进一步发展[18]。KOA不仅与肌力减弱有关,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下降也可能是造成KOA的原因之一。膝关节主要的运动形式是屈伸活动,俞晓杰等[19]通过研究KOA患者屈伸肌表面肌电信号发现,KOA患者的患肢屈伸肌之间存在肌肉力量失衡,并且腘绳肌的协同活动异常增强;王剑雄等[20]研究发现,KOA患者的伸屈肌肌力变化不同步,KOA伸肌肌群的肌力变化要比屈肌肌群更显著,这可能与KOA对伸屈膝肌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抑制,即对伸膝肌群的抑制更严重有关系[21],并提出针对KOA患者的治疗,在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的同时,增加对腘绳肌的干预措施,维持屈伸肌群之间肌力平衡可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对KOA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KOA患者由于炎症、局部肿胀、疼痛刺激以及本体感觉减退等因素,可引起股四头肌的神经肌肉控制策略改变,造成膝关节内外侧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差异以及肌纤维萎缩,最终导致股内侧肌、股外侧肌之间协调性的改变[22]。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髋、膝关节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KOA不仅与膝关节周围肌肉直接相关,髋关节肌肉也可通过生物力学机制影响膝关节[23]。臀肌长期处于挛缩状态,会影响骨盆和股骨,造成下肢力线的改变,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使膝关节过早的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KOA的发生[24]。王剑雄等[25]通过对23例双侧KOA患者及14例正常人进行不同角速度的髋外展肌力检测,结果显示,KOA患者存在髋关节肌肉的外展肌力下降,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髋外展肌力下降与KOA可能相互影响。ChangA等[26]研究发现,髋外展力矩的增大,对KOA患者病情具有延缓作用。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对髋外展肌进行肌力训练,可以缓解KOA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27,28]。王剑雄等提出,KOA患者进行髋外展肌力训练,可能更好地缓解KOA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功能。肌肉与骨骼共同构成人体运动系统主要部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都起源于中胚层,在生理上相互协助,病理上则可以互相影响,两者中任何一方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都会影响另外一方。肌肉收缩对骨骼产生机械性应力刺激,对维持骨密度和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肌肉的微循环发生障碍,血流变异常,缺血缺氧导致能量供应和代谢产物清除障碍,造成肌肉萎缩、肌量减少及肌肉收缩功能降低,对骨骼的应力刺激减少,可加速骨质流失[29]。此外,肌肉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内分泌机制,作用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从而促进骨的生成,抑制骨的破坏[30];反之,若肌肉对骨骼的应力刺激增强,则可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31]。而骨骼则通过内分泌或旁分泌因子对肌肉的发育、肌量以及肌力产生调控作用[32]。KOA与骨质疏松均是老年人多发病,有一定的伴发趋势,并且骨质疏松被认为是骨关节炎的病因之一。不均匀沉降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人体骨骼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膝关节的特殊骨性结构使得胫腓骨在此过程中会发生不均匀沉降,加重了下肢力线改变,关节软骨关节面应力分布不均匀,加速了软骨的退变,使KOA的病情进一步发展[33]。综上所述,肌肉力量减弱、肌群之间的协调性下降以肌肉的功能下降是造成KOA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KOA的整个病程中都有重要意义。充足的肌量、正常的肌肉收缩功能,对维持KOA患者骨关节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浮针医学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浮针医学认为,膝关节的软骨损伤、骨质增生以及间隙变窄等异常改变,并不会导致膝关节的疼痛,患者的主诉部位往往都是“第二现场”,患肌的功能性改变才是引发膝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患肌才是“第一现场”[10,34]。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软骨损伤是KOA的主要病理基础,但关节软骨无神经分布,提示疼痛与其他原因有关;虽然影像学检查亦可见骨质增生与关节间隙变窄等骨性变化,但影像学检查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存在相关性较弱甚至不相符合的情况[35,36];尤其是早期KOA患者,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反应其早期病理特征,并且影像学异常改变与疼痛并非同步出现,影像学异常改变往往要滞后2~3个月出现[37]。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KOA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肌病”到“骨病”的动态过程,在临床诊治KOA时,不能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ywxsp.com/bzcs/1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