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深秋,除了眼里能看到的秋意,最能切身感受秋天的就是冷!大家都纷纷添衣保暖,但有一些人仍然穿的很少,见的最多的当属“露脚踝”了。明明就是爱美追潮,还说是在“秋冻”!小编今天就要戳穿你~你真的知道“秋冻”是什么吗?
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那如何“秋冻”才能更健康呢?
“秋冻”冻得正确才健康●头部:不宜受凉,尤其不宜晨起洗头,这样易受风寒;
●颈部:要注意保暖,否则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还会引起感冒;
●腹部: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特别是对女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
●关节:应格外注意,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双脚“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5种人不能冻“秋冻”是好,但也分人,这些人千万别冻着1、肺不好的人一般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不好的人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尤其要注意,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3、关节不好的人在刮风、下雨、下雪、寒潮等天气变化时,寒冷会让关节炎患者感到不适,会让关节病雪上加霜。
4、糖尿病患者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冒;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5、胃肠不好的人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患者,对待秋冻要小心。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溃疡患者一般正气不足,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
“秋冻”怎样做,才不会留下病根?1、一盆泡脚水:温经活血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药:
?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
?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
2、按一个穴位保暖:劳宫穴天冷容易手凉,人们习惯搓手取暖。我们手上有一个取暖开关——劳宫穴,天冷按摩劳宫穴可以保暖。
3、秋冬四保●保津:气候干燥,应重视人体津液的保护,宜适当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阴、润肺、防燥食品;涂抹护肤霜。
●保肺:及时添加衣服;调理饮食,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加强耐寒锻炼;经常饮水,补水养肺;适当进补,补脾益肺;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
●保心:常饮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时不空腹上班,锻炼。
●保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饮酒、喝浓茶;晚间睡卧不要贪凉。
减轻秋乏18法
⊙节食欲
⊙忌怒气
⊙常梳发
⊙多擦面
⊙呼浊气
⊙咽唾液
⊙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牙齿健康。
⊙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有补气、提神、养心的作用。
⊙目运转:经常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脑解乏。
⊙耳常弹:多用手揉搓耳朵,多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
⊙脊背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胸宜护:保持体温,增加免疫力。
⊙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气强身。
⊙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肢节摇:甩手、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足心搓:按摩脚心,可消浊通络,解除疲劳。
⊙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益智补气。
⊙净体肤:用手揉搓身体,可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