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手套在
风湿掌指关节置换术后
患者的应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关节风湿作为风湿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肿胀、疼痛、关节畸形等病征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很多专家主张用综合疗法,即用各种辅助性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疗法结合治疗RA,提高治疗效果,但目前类风湿关节炎仍没有获得根治的方法,现有的抗风湿类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法都不能治愈RA。现在国内主要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法缓解病情,改善患者体质和骨骼功能,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累及全身多脏器的由自身免疫障碍引致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的长期慢性炎症。该病早期即可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晚期重症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畸形,导致劳动能力的丧失。手部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好侵犯的部位之一,虽然类风湿可以是对称发病,但在疾病早期,受影响的关节可以是不对称的。手指一般会偏向小指(即尺侧),掌指关节出现疼痛、半脱位,指间关节发生钮扣畸形、鹅颈畸形,拇指可能会发展成Z形拇指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还会累及腕关节、前臂、肘关节,严重影响生活。风湿病是一种比较难治的顽固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多依赖综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还常用的辅助疗法有运动疗法,针灸、推拿、按摩疗法及激光、微波电疗法等。
案例分享
我院患者曹某某,女,52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30余年,多关节有肿胀、疼痛,其中双手掌指、指间关节伴明显畸形,腕关节尺桡偏无法进行,右手关节尺偏畸形。每年发作阵发性游走性关节疼痛2~3次,需要入院输液方可好转,口服激素有效。曾自行服用过中药及蚂蚁粉治疗。在年1月和5月分别进行了左、右手掌指关节置换术,术后于康复科进行治疗。
早期评定
患者腕关节尺桡偏无法进行,腕关节背屈57°,掌屈40°。左手拇指对指正常,轻度尺偏,左手感觉正常,指浅屈肌肌力4-,指深屈肌5-,背侧骨间肌4-,掌侧骨间肌4+。右手掌指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有手术疤痕轻度肿张,无显著疼痛,指浅屈肌肌力3-,指深屈肌4-,背侧骨间肌3-,掌侧骨间肌3+。Pudu钉板:第一项10分,第二项11分,第三项7对,第四项28分,组装28分,总分56分。
康复治疗方案
减轻水肿和炎症,恢复关节活动度;长期目标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畸形。
目前给予红外、激光等物理因子治疗和关节松动、手功能训练及气动康复手套治疗。
红外理疗可以直接使肌肉、皮下组织等产生热效应,加速血液物质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减少疼痛、增加肌肉松弛、产生按摩效果等。
关节松动术可以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疼痛,防止关节退变;通过直接牵拉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改善ROM,增加本体反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以上最先累及手腕关节,手、腕部关节功能活动对RA患者康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康复机器人手套通过仿生气动人工肌肉驱使手指关节活动,能有效防止手部小关节挛缩,减少关节水肿和疼痛,增强手部肌力,调动患者机体的抗炎机制,松解粘连,提高局部营养。
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在接受掌指关节置换术后不知如何进行关节活动,使关节一直处于缺乏活动和不良位置状态下,最终仍会导致疾病复发、关节挛缩及变形,所以需要积极跟进配合相关的康复治疗。患者可以穿戴康复机器人手套,通过手套对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被动活动,锻炼屈曲、伸展和抓握等动作,利于手功能的康复。高强度低肌肉力量的关节功能训练配合运动锻炼器械的使用有助于改善RA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
中期评定
经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对曹女士再进行评估,其手关节受限好转,腕关节可以尺桡偏活动,左右手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肿胀得到改善,病人感觉手部轻松许多,主诉无疼痛。
总结
康复机器人手套作为一种新颖的疗法,其效果却不容小觑,锻炼手部功能帮助减少类风湿关节炎术后患者的疼痛,配合其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患者的好转。加之手套无痛柔软,采用指套式穿戴设计十分方便,还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变化多样,最重要的是该设备方便携带,在院治疗和居家使用都很适宜,随时随地保护手功能。为提升治疗师的训练效率,应积极鼓励患者居家自主康复锻炼,并宣教家属一同参与配合,小巧易携的康复机器人手套便是基于这种需求,以促进患者的手功能康复应运而生的。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