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全网的19岁折叠男孩身高缩到1米

文章来源:关节挛缩   发布时间:2025/4/8 12:14:44   点击数:
 白癜风能治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文丨卿心君悦

如果你感觉自己已被生活的重量压倒,不堪重负,不敢前行。

那我请你听一个关于19岁“折叠男孩”姜延琛的故事吧……

也许,这个连跪着都不忘前行的人,会带给你一束温暖又励志的光。

意外,总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悄然而至

年,姜延琛出生在山东德州夏津。

新生命的降临,总是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无限的希望。

和全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于梅英看着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眼中充满了慈爱。

初到这个世界的姜延琛,一天一天的长大,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上天留给他像普通孩子一样欢快的时光已经开始了倒数。

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哪段时光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必将会把那段时光精确到小时、分钟,甚至是每一秒,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度过。

然而,时间却像是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一样,总在我们不经意间,快速地流淌。

三四岁前,于梅英并没有从姜延琛的身上看出什么异常,只是相对其他孩子来说,她的儿子少了一些调皮,多了一些安静。

那时,于梅英把这种“安静”当作是她儿子“懂事”,脸上是骄傲的。

直到姜延琛5岁,上了幼儿园,于梅英才逐渐发现儿子的这份“懂事”,不太正常。

姜延琛走路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同,他踮起脚尖走路,而且脚后跟从不落下。

于梅英曾一度认为这是儿子迟来的一种“调皮”,可经过多次观察与警告,才意识到这种“独特的走姿”可能是一种病。

于梅英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给出的结论:

孩子踮脚走路,是跟腱挛缩,做个手术就能恢复正常。

对于其他方面,医生只是说:孩子后颈、后背的肌肉比较紧。

于梅英原本希望医生能把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一次性解决。

然而在那一次,医生仅对自己有把握的“跟腱问题”给姜延琛做了手术。

手术结束,姜延琛走路恢复了正常。

可于梅英的心却一直悬着没有放下来,医生察觉到却又没有解决的问题,像一根刺卡在她的胸口,难以释怀。

等到姜延琛平安上了小学,仍未发现明显的异常,于梅英才勉强松了口气。

可即便如此,偶尔在深夜想起医生的话,于梅英也总会因心慌而失眠。

她那时也会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质,不知道自己是希望一些事情发生,还是希望一些事情永远都不要发生。

直到姜延琛念小学二年级,于梅英才逐渐明白:有些担忧与惶恐,不是没由来的。

黑暗笼罩生活

一开始,姜延琛只是身体有些变形,随后变形不断加剧。

到了三四年级,姜延琛已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在课堂上听讲,只能单腿跪立在座位上。

姜延琛变形的身躯,揉扭着母亲的心,那弯曲的体态,给姜延琛的一家覆盖上了一层抹不掉的阴影。

突然降临的灾难,一下下叩击着姜延琛母子俩依偎在一起却又无力反抗的心脏。

在母子二人的痛苦中,跳跃的时间也开始变得缓慢起来……

姜延琛母子二人,在黑暗中对视且沉默着,心底有掺杂着怒火、愧疚、歉意的万般言语,到最后,在黑暗的消磨下,变成了一声哀叹。

于梅英那时是痛苦的又是懊悔的。

她痛苦着儿子的痛苦,懊悔自己的后知后觉,这对一位母亲的折磨,又在母爱的放大下,扩大了千万倍。

这个身体变形的儿子,是她带到世界上的生命,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怪自己给了儿子生命,却又带给了儿子痛苦。如果有些事情可以代替,她宁愿把降临在儿子身上的苦难,通通移到她的身上。

然而,有些事就是无法替代的。

那段时间,每当将儿子送到学校,独自回到家,关于“前路”与“未来”的问题,就会不断挑拨这位母亲脆弱的神经。

在于梅英等待儿子放学的那些漫长的时间里,很难想象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在痛苦与惊恐中,这位母亲又会有着怎样的祈求与哀怨。

她怕儿子恨她,可她又希望儿子能将恨她、怨她、责怪她的话说出来。

然而姜延琛并没有说出任何怨恨的话,只是每天到点就去上学,到点放学再跟着母亲回家。

对于那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他的心里要填充多少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折磨呢。

在那个充满对未来憧憬的年纪,被命运砸弯了身躯的他,又能看得多远,留给他可供幻想的空间又能有多少呢?

或许,对于这对母子来说,最大的幻想与诉求,就是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的生活。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廉价的梦;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又是多么低限度的诉求。

然而,于梅英带着姜延琛四处求医,却没能看到任何的希望。

那些年,于梅英带着姜延琛从老家德州夏津的县城走到市里,再到济南,随后辗转到北京、深圳,医院能够找到姜延琛的病因,也没有任何医生能够开出可供缓解症状的药剂。

这对在大半个中国留下求医脚步的母子,到了最后,每一次求医都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气,相对于希望被无情破灭的痛,似乎不燃起希望反倒更好过一些。

但是,于梅英从未放弃任何一丝能治愈儿子的希望,直到姜延琛上了高中,又撞上了“疫情”,才暂且放缓了求医的脚步。

跪着也要前行

于梅英曾多次劝姜延琛别上去学了:“太累了,咱别上了吧。”

她自然不希望她的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她更希望的是她这个在惨痛命运里煎熬的孩子,少受一些磨难。

于梅英在班级的窗外,看过姜延琛上课时的场景:

在其他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听讲时,姜延琛跪坐在椅子上,不断调整坐姿,尽量让自己后仰的头能够立起看向前方,他的脸上叠满了痛苦,坚持着一手记笔记,一手用力撑着课桌来保持整体的平衡……

于梅英也知道每一次接送姜延琛上下学时,那些投向他们母子俩的目光,以及听不到声音的私语,会带给姜延琛多大的心里痛苦与折磨。

然而,每次听到母亲的劝说,姜延琛都会告诉母亲:我想念书,我也能念书。

姜延琛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

姜延琛说:“我已经慢慢适应了,能够自己调整,找到比较舒服的听课姿势。”

姜延琛说:“我在尽力让自己变得全面,万一将来我治好了,我还是能做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有可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每一次听到姜延琛类似的话语,于梅英都会忍不住地掉下泪来。

儿子的懂事与倔强让她骄傲,可她又恨儿子的这种懂事与倔强。

她多希望她的儿子可以不要如此的倔强,可以不懂事的向她宣泄压抑在他心中的对生命的不甘与对命运的愤懑。

几次,于梅英都想告诉儿子,放弃吧,还是放弃吧,只要我这个当妈的在世一天,我就会养活你一天。

可一想到再远一些的未来,想到儿子也应该有一条通往自己幸福的路,有些话于梅英就怎么也说不出来了。

儿子想走的这条路能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幸福,于梅英不知道,但她只能坚持儿子的坚持。

就这样姜延琛跪着从小学,读到初中,从初中又念到高中。

高考时,当地教育部门知道姜延琛的情况后,大为感动,经过讨论,特意为他布置了专门的考场。

在考场内,铺了一张瑜伽垫,让姜延琛可以趴在瑜伽垫上作答他人生第一场重要的考试。

虽然,姜延琛平时在家里也会趴着看书,但趴着答题却是第一次。其他试卷写的字不多还好说,但到了语文的卷,因为趴的时间太长,写得字又多,答到一半时,他双臂就开始发麻、发酸。

但姜延琛还是坚持着答完了。

最终,姜延琛以班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离家较近的德州学院的能源与机械学院,这是姜延琛母子俩一同商量后决定的。

入学后,学校得知姜延琛的特殊情况,对姜延琛母子俩进行了特别的照顾,在学校的家属楼一层给他们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宿舍。

学校告诉姜延琛母子:只要姜延琛在这儿就读,这套宿舍就免费给你们使用,不用交住宿费。

昏暗的人生终现光芒

进入大学,姜延琛更加努力的学习。

姜延琛的班主任王老师对姜延琛特别满意,说尤其是他的机械制图,在班级里是可以拿出来当标杆的作业。

而大学的同学们对姜延琛也很是照顾,平时姜延琛需要换教室上课或者交作业时,同学们都乐于帮助他。并且,每次班级里有什么活动,不管姜延琛能不能参加,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

姜延琛的同学说:我们能感觉到姜延琛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残疾人,所以和他相处,我们没有任何区别的对待,这样他心里会舒服一些。

姜延琛就这样逐渐融入了大学生活,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

而在这时,一个好消息降临了。

疫情退却,姜延琛也上了大学,于梅英把所有的精力又放在了给姜延琛寻医治病上面。

今年四月份,于梅英抱着尝试的态度,向当地媒体求助。

当地媒体采访后发布了报道,一时引起了全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ywxsp.com/hbwh/1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