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
一名60岁大妈因膝关节红肿,
在床上躺了3天,
突然心跳呼吸骤停被送医,
最终没有救回来。
9月8日23时,
一名21岁大四男生躺床上刷手机,
突然呼吸困难口唇发紫,
被送院后就失去了意识,
然后心跳呼吸全没了!
经医护人员的拼力抢救,
男生最终获救。
这两个人得的都是一个病:肺栓塞!肺栓塞病情凶险,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80%!
什么人会发生?
应该如何预防?
一起来看~
只是膝关节痛
意外丢了性命
9月初,一名60岁左右的阿姨被送到医院。送到时,大妈已经心跳呼吸骤停。
因为在家里就发生骤停,家人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复苏,到医院后最终也没有救回来。
家属讲述这位大妈有膝关节病变,经常出现红肿,活动受限,三天前症状再次出现,到医院就诊,医师开了药内服外敷。回家后,心疼妈妈的女儿,不让妈妈下床,吃饭、洗漱、甚至大小便老伴都在床边伺候,照顾体贴入微。
三天来,她一直躺在床上休息,两只脚伸得直直的,不敢活动,红肿痛的地方敷着膏药。
三天后,她的肿痛初步改善了,很开心自己终于可以起来了,可才走了两步,却突然胸痛、呼吸困难,转眼倒地,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
下肢深静脉血栓
至大面积肺栓塞
医院急诊科王赛英主任快速问诊病史,看着病人仍然红肿的腿,大概猜到了突然死亡的原因。
大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了大面积肺栓塞,相当于人体需要的氧气和血液量突然明显减少,阻塞的血管足够多,到达危急值后,引起了心跳呼吸骤停。
然而,看着悲痛的家人,王主任却不忍心告诉他们,是盲目的“爱”害了病人。
大学生半夜突发重疾
刚到急诊室心跳就停了
9月8日夜里11点多,杭州某高校21岁的大四学生阿华(化名)躺在宿舍床上,刷着手机,准备入睡。正当困意渐浓时,胸口仿佛然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一下子就让他透不过气来。在床上大喘了几口气后,近斤的阿华挣扎着爬下了高低铺,瘫软地靠在宿舍凳子上,脸色越来越差,口唇越来越紫。
阿华室友被他的模样吓坏了。十多分钟后,急救车赶到学校宿舍。当救护医院下沙院区大门时,阿华突然失去了意识。急诊室里,丧失意识的阿华,接连遭遇了呼吸和心跳骤停,医生直接上了ECMO(俗称“人工心肺)。阿华被诊断为肺栓塞。
经过ICU十余名医护人员的拼力抢救,阿华得救了!
长时间久坐
引发肺栓塞
医生说,阿华的肺栓塞可能是由于他长时间久坐和长期深居简出的生活习惯引起的。肺栓塞病情凶险,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80%。
一个月前,阿华脚腕扭伤,医生建议他静养一段时间。原本就不爱运动的他,仿佛找到了一个不出门的借口,长时间待在寝室里复习考研、玩游戏,平时一日三餐也全靠室友带。
“久坐、不活动,血流速度就会放缓,血管中就容易出现血栓,血栓多了,一旦进入肺动脉就会引起肺栓塞。”
有了病痛不是躺着不动
就能解决问题
医生提醒: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习惯,只要是不舒服了,无论是哪里生病,家人、朋友有个口头禅就是:好好躺着,不要起来,不要动!
腿摔伤了,不能动,可以理解,但是吃饭都需要喂,是为什么?
手摔伤了,吃饭可以喂,但是躺床上不活动,是为什么?
感冒、发热、咳嗽了,也是躺床上不能活动,又是为什么?
但是,生病躺着不动,能促进病情恢复吗?其实,“躺着不要动”这句话,导致了太多的问题,也包括了上述的极端情况。
好好休息难道也有错?
错的不是休息,也不是好好躺着,而是不合理的躺着和休息。
从最简单说来,不运动,会导致人体肌肉丢失。据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衰减。而人体的肌肉、骨骼是有负重体验的。当你持续在卧床状态,骨骼和肌肉所需要承受的压力就明显较少,人体会启动自我平衡模式,将多余的肌肉和骨骼内的钙等承重元素一一拆解搬走。
年龄越大的人,这个表现会越明显,如果因为生病、骨折,长期卧床,就会加速肌肉、骨量流失,所以很多老年人,疾病好了,却也起不了床,体能明显下降,站起来都颤颤巍巍的。可是他们都怪罪在这次生病上,事实上却是休息不当,导致骨骼肌肉量的明显流失。
而更重要的是,肌肉被我们称为“第二心脏”,静脉回流很大原因靠外周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对静脉血管起到“挤压泵”的作用,从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如果正常肌肉运动消失,静脉血流缓慢、淤积,再加上如长期保持膝关节、髋关节等弯曲不动,导致局部血管形成弯曲、狭窄,更容易导致静脉局部血流停滞,引起血凝块形成。
而深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内的血凝块就像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突然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就随血流回到了心脏,最终堵在了肺动脉里。随血块大小和数量不同,对肺心功能的实际影响不同,可表现为轻重不一、各种临床表现,最严重的,可引起心跳突然停止。
什么人会发生?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
肺栓塞75%-90%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久坐引起的静脉血流淤滞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如下:
从上图得知,一些疾病,或刚动完手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引起血凝块,出现危险。
健康的人也会发生,放假期间很多人喜欢宅在家里连续几天打游戏、朋友聚会长时间搓麻、打扑克,长途旅行等久坐行为都易诱发肺栓塞。比如坐长途火车、坐长途飞机,坐位局部促狭,脚都伸不开,保持坐姿太久,弯曲的膝部和髋部静脉出现血凝块,一旦病人起立,血凝块立刻脱落,往往以生命为代价。这类病情以前也被叫做“经济舱综合症”。
曾经遇见过几个病人,三四十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为了难得抢到的座位,不喝水、不上厕所,不敢起身,脚出现了浮肿。好不容易等到了站,一站起来几秒钟,就出现类似猝死。
肺栓塞如何预防?
1
改变观念最重要,要做“坏心眼的家人”。
在疾病中,进行合理、适当的活动,可以有效减少肌肉的流失速度,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多活动,可以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疾病信心增加,情志稳定,所有适当运动是可以加快病情恢复的。
医生呼吁大家,对待老人和病人,不要一味做“好好先生”,为了爱,要做“坏心眼的家人”,在医师指导下,要多鼓励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生病的人觉得疲乏,尤其是老人,不拖着逼着哄着,老人不愿意动,但以后生活质量就会显著下降,其实是害了老人。
2
合理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避免剧烈运动,但需要合理运动。
原则:不长坐,不长躺;能坐不躺,能站不坐,能走不站。
深静脉血栓可在全身发生,但最容易发生的是下肢静脉,而下肢局部不动是最重要的一个诱因。生活中一定要避免久坐不动或卧床。
前面所说“经济舱综合症”病人,如何预防非常简单,每一小时,都站起来活动一下脚,跺一下脚,坐下站起活动一下,这血栓就不会出现,悲剧也不会有了。
而生病的人,尽量恢复日常生活。上肢受伤了,脚不影响,就应该正常活动;下肢局部骨折制动的,手没有问题;如果生病了觉得乏力,散散步、做做舒展动作非常有必要。
下肢骨折需要制动时,根据专科医师指导,进行局部肌肉的收缩运动,进行脚趾屈伸动作、肌肉主动收缩舒张等。如果病人暂时不能下床,也应该多坐起,鼓励主动翻身、伸腿屈腿、双上肢活动等。
3
有效康复护理。
真正昏迷或因为疾病无法自理生活的病人,医院或照护人员会采取康复项目,通过肌肉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训练,合理使用抗凝药物,都是为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及尽量减少肌肉萎缩,延缓关节挛缩等。
4
要多饮水。
脱水会引起体内高凝。虽然不主张一天六杯水的强制饮水概念,但也表明了合理多饮水的重要性,尤其是腹泻、发热、胃口不好的时候,多饮用淡盐水,不要让身体脱水,避免高凝状态出现。
肺栓塞有哪些“征兆”?
单侧腿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特异性的症状是单侧下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走路时可出现下肢疼痛,严重者甚至不能下地走路,部分人皮肤颜色还会改变如发青紫、暗红等。
需要注意鉴别的是,很多老年人双腿下垂时间长,也容易出现腿肿,但这种腿肿是双侧同时出现的、对称的,一般起身活动或抬高双腿休息后可以自行消失;
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腿肿多为单侧腿肿,且小腿肌肉有明显的压痛,休息后仍持续存在。
胸闷、胸痛
部分程度较轻的肺栓塞患者因为缺氧会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
这种胸闷、胸痛症状一般是持续存在的,部分伴有低热或咯血。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劳累后发作、休息后缓解不同,与胆囊炎等消化道疾病与进食相关也有不同。
肺栓塞如果程度较重则可以直接出现晕厥甚至猝死,所以如果有相关呼吸系统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肺栓塞如何治疗?
肺栓塞的治疗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很多人因为担心使用抗凝药物出血避而不用,也有人用上药物以后从不监测导致出血的发生,那么到底抗凝药能不能用,需不需要用呢?
确诊后立即启动抗凝治疗
肺栓塞一旦确诊需要立即启动抗凝治疗,否则新鲜栓子脱落会导致症状再发,同时在原来血栓的位置还可能因为血流淤滞生成更多的原位血栓。
遵从医嘱切忌自行停药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住院期间大部分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可以做到规律安全用药,然而出院以后的延续治疗同样关键。
无论使用何种药物剂型,建议大家遵从医生的建议,足量、规律的使用抗凝药物,定期到门诊复诊,按医嘱停药,切忌自行停药。
避免磕碰和饮食不规律
使用抗凝药物时日常生活应注意避免磕碰,避免饮食不规律。
在需要使用退热药、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前建议咨询医生能否同时服用。
认识血栓风险,
避免久坐久卧!
来源/燕赵都市报综合都市快报、成都商报、钱江晚报、医院
编辑/吴光艳
往期精彩回顾
又到一年征订季
欢迎订阅燕赵都市报
↓↓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