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2400万肢体残疾人,并以全每年约10万人的速度增长。多数肢残人不能行走、不能站立、长期卧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如果是儿童,会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如果是成人,意味着家庭失去一个重要劳动力。所以,救助一名患者,就等于挽救一个家庭。
中国肢残人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肢协)想群众之所想,从2014年8月启动“站立计划”旨在帮助贫困地区肢残群体圆站立行走的梦想。计划先后于2014年、2015年和2021年获中央财政项目资助,有效扩大了救助范围。
先看一本流水账
2021年9月1日,民政部办公厅发布立项名单,中国肢残人协会榜上有名。受疫情影响,这一年的发布推迟了半年。
9月14日,医院里,项目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如何精准实施“站立计划”,如何做好治疗与异地医保衔接。该医院是“站立计划”的技术支持单位。此后又不间断地召开了三次工作会。
9月24日,专家团奔赴新疆乌鲁木齐开展现场筛查活动,依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自理等情况,共筛出23名救助对象。
9月30日,在家属陪同下,北京迎来新疆第一批4名患儿,他们将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接下来三个月里,又有七批新疆患儿及家属抵京,各141名;一批贵州患儿及家属,各5名。
12月3日,查房时,项目组为住院骨病儿童送上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绒绒”,安抚孩子们远离家乡产生的各种小情绪。
12月4日,带大家到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等地参观,开展“感党恩”主题教育活动。
12月8日,为孩子们集体庆祝生日,吃生日蛋糕、送礼物。
2022年1月1日,为忠儿及家属举行迎元旦、庆新存联欢晚会。
截至2022年1月29日,2021年“站立计划”救助新疆和贵州的150名患儿全部出院,超出预期救助人数50名。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肢残人掉队
一本流水账,记录了“站立计划”实施一年的掠影。为高质量完成“站立计划”,中国肢协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内设资金管理委员会、医疗专家委员会、顾问团、监事会和办公室等。同时,还制订了救助方案,宣传方案、筛查方案、医治病种、项目管理办法、教助条件、救助人员公示办法、医疗管理办法和救助协议书等一揽子文件。
“站立计划”是一个针对特殊群体的公益项目,由于治疗成本高,每年直接受益人只有100名左右。但在这100人身上,却能看到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患者实现了站立行走,读书、就业、脱贫的梦想,多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命运被物底改变。
项目组非常注重宣传,2021年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和光明网等40余家主流媒体上推出“站立计划”有关报道。宣传的目的不是为了秀功绩。而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广面告之,帮助更多患者燃起生命的希望。
河北保定的郝双岐,是名因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和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曾一度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现实击碎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他数次轻生,所幸被家人及时发现。2015年5月,他的家人无意间从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看到“站立计划”在北京启动的新闻,通过保定市残联辗转联系上医院并最终被救治。现在他已能独立行走了。
贵州遵义的9岁小女孩苏苏(化名)先后两次得到“站立计划"的救助。2018年做了两只脚的马蹄内翻娇正手术,2021年给右手做了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的矫正手术。“明年就可以把苏苏送去上学了。如果不是“站立计划",我家是拿不出这20多万元手术费的,即便等筹到了钱,也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苏苏妈妈感激地流下眼泪。
“专家团会为每一个患者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术前讨论、术中技术安全、术后护理直到康复出院,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论证,以确保手术效果。”医院院长苏伯固介绍道。申请救助是有条件的。患者须是持有二代残疾人证的肢残人,同时是当地残联实名制统计系统中认定的贫困家庭,所患疾病须在项目规定的病种范围。对于拟确定的救助者名单,中国肢协会挂到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