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1.颈部活动度检查颈中立位为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颈部活动度(图39)如下:
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2.特殊检查
(1)屈颈试验(图40):患者仰卧,医生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托住患者后脑部并被动前屈头颈,如下颏不能触及胸骨柄且有阻力和疼痛,则提示阳性。在临床上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特别多见于脑膜炎、脑膜刺激性病变、及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2)叩顶试验(图41):患者正坐位,颈、胸、腰挺直,下颏内收;医生一手掌紧贴在患者头顶,另一手握空拳轻缓叩击一手手背,若引起患者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则为阳性。多提示为颈椎病。
(3)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图42):患者正坐位,头向患侧的侧后方倾斜,医生双手抱住头顶,沿颈部纵轴向下施加压力,若引起患者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则为阳性。多提示为颈椎病。
(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图43):患者端坐,医生用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向外下方牵拉,若引起患肢麻木、疼痛即为阳性。多提示为颈椎病。
(5)深呼吸试验:患者端坐,头稍向后仰,同时将下颌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医生一手抵住患侧下颌,给以阻力,另一手触摸患侧挠动脉,如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多提示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6)挺胸试验(图44):患者正坐、挺胸两肩外展,两臂后伸,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多提示为肋锁综合征。
(7)超外展试验(图45):患者正坐,双上肢自然下垂,医生握住患肢腕部(注意触摸挠动脉的搏动),在上肢伸直的情况下逐渐从侧方将患肢被动外展高举过肩至头,若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多提示为超外展综合征(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8)间歇波动试验:患者端坐或立位均可,双臂平举外展90°,外旋位,令手指做快速屈伸动作。如患者于数秒钟内出现前臂疼痛,上肢疲乏不适而逐渐下垂,为阳性,多提示为胸廓出口综合征。若能持续1分钟以上的手指屈伸运动,上肢位置无改变者,为阴性。
(二):
1.腰部活动度检查腰部中立位不易确定,其活动度(图48)如下:
(1)前屈:患者取直立位,嘱其自然向前,弯腰,双手自然下垂,指尖朝向足背方向。正常情况下,腰部呈弧形,弧度很自然,无僵硬感,一般为90°。
(2)后伸:同样直立,让患者自然后仰,一般为30°。
(3)侧屈(弯):左右各30°。
(4)旋转:固定骨盆后,患者分别向左、右旋转,并测量双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之角度,一般为30°。
2.特殊检查
(1)拾物试验(图49):对不配检查的患儿,为观察其腰部是否有僵硬情况,可将玩物放在地上,引逗患儿拾起,脊柱无病变儿童能迅速弯腰将玩物拾起,若脊柱僵硬患儿拾物时,一手先压在膝上,仅能靠屈膝屈髋去取,而腰部无法弯曲者为阳性,见于腰椎结核。
(2)儿童腰部伸展试验(图50):患儿俯卧,医生将患儿双小腿提起,正常儿童腰部柔软,后伸自如,无疼痛反应。若有脊柱结核的患儿背腰部呈僵硬状,并随臀部抬高离开床面,且有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图51):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扶压膝上,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另一手握住踝部将患肢逐渐抬高,在未达到70°以前引起腰部及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并记录引起疼痛的角度。提示椎管内神经根及坐骨神经受刺激。
当直腿抬高出现腰腿痛角度时,可放低5°~10°,然后被动背屈踝关节,再引起腰部及坐骨神经痛者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证明椎管内神经受压。
(4)健侧直腿抬高试验:当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健侧,如引出患肢坐骨神经放射痛者为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5)颈静脉压迫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双手压于颈部双侧颈静脉处,或用血压计气带包绕颈部一圈,加压至40mmHg(3.skPa)维持1分钟,如出现患肢坐骨神经放射痛,即为阳性。提示椎管内病变。
(6)弓弦试验:患者端坐于椅上,上身挺直,小腿自然下垂,医生将其患侧小腿逐渐抬高伸直,到患者感到下肢有放射痛时即停止,然后另一手用手指挤压其腘窝正中(胫神经部位),如下肢放射痛加剧者,则为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7)跟臀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膝屈曲90°,医生将小腿上提或被动使膝关节屈曲,出现有沿股神经(大腿前面)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腰3~4椎间盘突出症。
(8)双髋双膝屈曲旋转试验(图52):患者仰卧,双髋双膝关节极度屈曲,医生一手扶着双膝,另一手推动双足或从下面托起患者的臀部,使下腰部做被动屈曲及骨盆旋转运动,若出现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腰骰病变或下腰部软组织劳损。
(9)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图53):患者仰卧位,医生用双手分别按压在双侧髂嵴上,并用力向外下方挤压,称为骨盆分离试验。反之,用双手将两骼骨翼向中心相对挤压,称为骨盆挤压试验。若能诱发出疼痛者,为阳性。见于骨盆环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10)床边试验(图54):患者仰卧位,患侧靠床边并使臀部稍外移,下肢悬于床边外为宜;健侧下肢屈髓、屈膝,双手抱于膝前。医生一手扶住健侧膝部,另一手将悬于床边的大腿向地面方向加压,并能引发出骶髂关节部痛者,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疾患。
(11)内旋髓试验(图55):患者仰卧位,嘱其患肢伸直抬高,当出现有坐骨神经痛时,医生可用力做被动内旋髋关节的运动,人为地使梨状肌紧张(亦称为梨状肌紧张试验),此时坐骨神经痛加剧则为阳性,见于梨状肌综合征。
(三):
1.髋关节活动度检查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髌骨向上。
关节活动度(图23)如下:
屈曲:°~°后伸:10°~15°外展:30°~45°内收:20°~30°内旋:40°~50°外旋:30°~40°
2.特殊检查
(1)单腿独立试验(图24):患者直立,背向医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单独站立。正常时,骨盆向健侧倾斜,患侧臀皱襞向上提起,称为阴性。同法使患肢单独站立,如发现健侧骨盆及臀皱襞下降,即为阳性,见于髋关节病变或臀中、臀小肌麻痹。
(2)望远镜试验: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体纵轴向上推;另一手摸着同侧大粗隆,此触及有活塞样活动感,为阳性。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尤以幼儿体征更为明显。
(3)“4”字试验(图25):患者仰卧,嘱患肢屈髋屈膝并外旋髋关节,使其外踝置于健侧下肢膝关节上部,形如“4”字。若无法完成“4”字动作而髋部疼痛者,为髋关节病变。若能完成“4”动作时,医生一手压对侧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将患肢膝关节内侧向下压,如出现骶髂关节部疼痛,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炎等骶髂部病变。
(4)屈膝屈髋分腿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屈曲外旋,两足底相对,医生两手分别置于膝做双膝分腿动作,出现股内侧疼痛,为阳性,提示内收肌痉挛。
(5)足跟叩击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生以一手将患肢略作抬高,另一手沿体纵轴叩击其足跟,使髋部产生震痛,为阳性,见于髋部骨折、炎症或下肢骨折。
(6)中立位试验: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用手平托患肢足跟,足呈外旋位为阳性,见于股骨颈骨折。
(7)髂胫束挛缩试验(图26):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将健侧髋膝关节屈曲,抱于胸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方,使膝关节屈曲90°,患髋先屈曲后外展再伸直,此时医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坠落,如有髂胫束挛缩,则患肢可被动地维持在外展位,则为阳性,并可骼脊与大粗隆之间摸到挛缩的髂胫束。
(8)托马征(图27):患者平卧,健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贴紧躯干,双手抱住膝关节,并使腰部贴于床面,如患髋不能完全伸直,或虽伸直但腰部出现前突,则托马征阳性,并应记录患髋关节屈曲角度。见于髋关节僵硬,腰椎结核或骼腰肌痉挛。
(四):
1.膝关节活动度检查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
膝关节活动度(图31)如下:
屈曲:°~°过伸:5°~10°内旋约:10°外旋约:20°
2.特殊检查
(1)浮髌试验(图32):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松,医生一手虎口对着骸骨上缘,手掌压在骸上囊上,使关节积液集中在骸骨之下,另一手食指以垂直方向挤压髌骨,并迅速放开。如感觉髌骨浮动或有撞击股骨髁的感觉,即为阳性,提示膝关节内有积液。
(2)髌骨摩擦(研磨)试验: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放松,医生用一手按压住髌骨,并使其在股骨髁关节面上作上、下及左、右的移动,如有摩擦音或患者感觉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髌骨软化症。
(3)麦氏(McMurray征)试验(图33):患者仰卧,医生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摸住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间隙,先使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将小腿内收,外旋,并逐渐伸直膝关节,此时内侧膝关节疼痛或有弹响,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
反之使小腿外展、内旋,逐渐伸直膝关节,如有外侧膝关节疼痛或弹响,说明外侧半月板损伤。
(4)研磨试验(图34):此试验为鉴别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方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可请一助手将大腿固定不使转动,医生双手握住足踝沿小腿纵轴提起小腿,然后再内外旋转小腿,此时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如有损伤,在旋转时会引起疼痛,提示侧副韧带损伤。另一方法是医生双手按压足部,并内外旋转小腿,若出现疼痛,提示半月板损伤。
(5)侧方应力试验(侧向挤压试验)(图35):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医生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侧施加压力,另一手在膝关节作向内侧加压,使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承受外翻张力,如有疼痛或有侧方活动,则为阳性,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如作相反方向施加压力,使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承受内翻张力,此时有疼痛或侧方活动,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6)过伸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医生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按压住膝部,使膝关节出现被动过伸运动,如有疼痛为阳性。可见于半月板前角损伤、股骨髁软骨损伤或脂肪垫肥厚、损伤等。
(7)抽屉试验(图36):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于床上,医生可坐在患者的足部,以稳定其足,双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拉后推的动作,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动,说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如小腿上端能向后推动测说明后交叉韧带损伤。
二、
(一):是刺激体表皮肤所引起的反射。浅反射消失在临床上有较大意义,表明由体表感受器至中枢的反射弧中断。本科常用的浅反射及其相应的神经节段为:
(1)腹壁反射(图56):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放松腹部肌肉,以钝器分别划腹壁两侧上、中、下部,即可引出该部腹肌收缩。各部位有相应的神经节段支配,上腹壁反射(胸7~胸8)、中腹壁反射(胸9~胸10)、下腹壁反射(胸11~胸12),如一侧腹壁反射丧失则提示该神经节段有病理性改变。
(2)提睾反射(图57):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大腿稍外展,外旋,医生以钝器作由下向上轻划大腿内侧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急速收缩,睾丸上提。提睾反射神经节段为腰1~腰2。若此反射丧失,则提示该神经节段有病理性改变。
(3)肛门反射(图58):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侧卧位,医生用钝器划肛门周围皮肤,引起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其反射神经节段为骶5。此反射丧失提示马尾神经损害或两侧锥体束损害。
(二):是由叩诊锤敲打适当的腱或肌肉导致肌肉短促牵张所引起的反射。在检查时要求做到三个一样:即两侧肢体的姿势一样,叩诊部位一样,叩诊的强度一样,这样得出的结果才准确可靠。
同时应当两侧充分对比。
临床上对反射活跃程度的分类和标记符号,通常是:反射丧失:(一);反射减弱:(十);反射正常:(十十);反射活跃:(十十十);反射亢进:(十十十十)。
反射减弱或丧失常见于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变,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反射亢进常见于颅内或脊髓肿瘤、脊髓炎等。
常见深反射下有以下几项:
(1)肱二头肌腱反射(图59):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前臂呈旋前半屈曲位,医生一手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部,另一手持叩诊锤叩击拇指,可引出肘关节屈曲运动。属肌皮神经。
肱二头肌腱反射属于生理反射,正常人存在,如果此反射亢进,减弱或丧失都说明为病理性。常见于颈髓。神经为主的病变。
(2)桡骨膜反射(图60):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肘关节半屈曲位,医生用叩诊锤叩击桡骨茎突,可引出前臂屈曲运动,属桡神经。
桡骨膜反射亦属于生理反射,正常人存在;如出现异常反射多属于颈髓。神经为主的病变。
(3)肱三头肌腱反射(图61):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前臂呈旋前半屈曲位,医生一手握住前臂,另一手用锤叩击肱三头肌肌腱部,可引出肘关节伸展运动,属挠神经。
肱三头肌腱反射也属于生理反射,正常人存在。
出现异常反射,多属于颈髓,神经为主的病变。
(4)膝腱反射(图62):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半屈曲,医生一手或前臂托住患者腘部,使肌肉放松;另一手用锤叩击骸韧带,可引出伸小腿动作,如出现异常反射,多属于腰。神经为主的病变。
方法及临床意义:最佳方法是患者跪于椅子上,两足悬空,医生一手把持足,使足轻度背屈,另一手以锤叩击跟腱;或取坐位两足悬垂,医生使患足轻度背屈而叩击跟腱,可引出踝关节她跖,这些方法优点是肌肉容易松弛,有利反射引出。若出现异常反射,多属于骶;神经为主的病变。
(三):病理反射
(1)霍夫曼征(图64):
方法及临床意义:医生以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以食、中二指夹住患者中指,使腕关节轻度背伸,其余各指处于自然放松屈曲状态,而后医生用拇指去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此时若引出其他各指有屈曲动作,则为阳性,多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2)巴彬斯基征(图65):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医生一手把持患者踝关节,使肌肉放松,另一手以钝器由足跟沿足底外侧向足趾方向划去,若引出(足母)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状分开,则为阳性。此试验阳性是锥体束损害的可靠指征。
(3)夏道克征(图66):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医生用钝器从患者外踝沿足背外侧向前划去,得出结果与巴彬斯基征同。
(4)奥本海姆征(图67):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医生用拇、食两指沿胫前缘由上向下推挤时,可得出结果与巴彬斯基征同。
(5)戈登征(图68):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医生用力捏握患者小腿腓肠肌,得出结果与巴彬斯基征同。
(6)髌阵挛(图69):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医生用虎口或拇指和食指抵住骸骨上极并将骸骨快速向下方推移后而固定不动,此时可出现骸骨呈连续性有节律地收缩,称谓骸阵挛。多提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7)踝阵挛(图70):
方法及临床意义:患者仰卧位,医生一手托住胭窝,另一手握足并将患者足急速背屈,同时固定于此位置不动,即引出踝关节呈连续有节律地屈伸运动,称谓踝阵挛。多提示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