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
落枕是怎么造成的?
“落枕”最主要的病因是肌肉扭伤,比如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再如长时间坐长途车时一直迎风斜视风景等。
另外,外受风寒,使颈背部气血凝滞都容易导致“落枕”。
为什么冬季容易落枕呢?
科学研究总结:一方面是因为冬季夜间寒冷,脖子裸露在外,肩部、颈部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肌肉发生痉挛,造成落枕;
另一方面,冬季大家普遍睡得比较沉,睡姿不对的情况下,对脖子就是一整晚的伤害。
落枕该怎么办?
▼
只要不是特别的严重,通过按摩一个特定的穴位就可以治疗的。这时,只要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就能很好的缓解疼痛啦~
按摩法:
取穴:“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
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双手皆要按压。
中医疗法
▼
中医治疗落枕的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刮痧、艾灸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方法一:按摩理筋
按摩理筋一般落枕经1~2次治疗即可缓解,轻者即可治愈。
按摩理筋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按摩者立于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
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②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
可左右手交替进行;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
③两手同时点揉承浆、风府穴约1分钟,手法轻柔,然后双手点揉患部对侧之合谷、后溪穴,强刺激(以病人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轻缓左右扭颈,尽量扭转至最大限度,约1分钟,然后低头,仰头,活动颈部。若落枕症状较轻,此手法即可获效。
头痛严重、颈部不能转动者,可先按揉患侧肩井穴2~3分钟,并嘱患者缓缓转动颈项,当疼痛稍减后,再行治疗,效果更佳;
④自我按摩:用两手掌在枕部用力按摩,直到局部发热为止。
方法二: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本病方法颇多,如针刺、指针、电针、耳穴压丸等
针刺主穴:悬钟、养老、后溪。配穴:内关、外关、中渚、阳陵泉。
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仅取一穴,效欠佳时,加用或改用配穴。
悬钟穴,直刺1、5~1、8寸深,用强或中等刺激,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
养老穴,针尖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传至肩部;
后溪,直刺0、5~0、8寸,得气后捻转运针1~3分钟,亦可加电针刺激,频率40~50次/分,连续波。
配穴,用常规针法,深刺,务求得气感强烈。在上述任一穴位针刺时,均须要求患者主动活动颈部,范围由小渐大。留针均为15分钟,每日1次。
或者采用主穴:大椎。配穴:肩井。
治法:令患者端坐于椅上,头向前倾。取准穴后,针尖偏向患侧进针深度约0、5~1寸,使针感向患侧颈、肩部传导,得气后,操作者用一手按患侧肩井穴,让患者作最大限度左右活动颈部,同时,另一手捻针3~4分钟。如效果不显著,取艾条长约5cm,插于针柄上点燃,至灸完后起针,穴区加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方法三:拔罐疗法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最显处。配穴:风门、肩井。
治法: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点刺3~5下,或用皮肤针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积,可相当于罐具口径。然后,选用适当口径之罐具吸拔。
配穴可取1~2个,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于针上拔罐。吸拔时间均为10~15分钟。起罐后,可在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5~7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
方法四:热敷疗法
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此外亦可应用醋敷法:取食醋克,加热至不烫手为宜,然后用纱布蘸热醋在颈背痛处热敷,可用两块纱布轮换进行,痛处保持湿热感,同时活动颈部,每次20分钟,每日2至3次。
方法五:艾灸疗法
艾灸取穴:大杼穴、京骨穴、肩外俞穴、局部痛点。快速定位:大杼穴,在背部第1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处;京骨穴,在足部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处;肩外俞穴,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见图1~3。操作:大杼、肩外俞两穴用双罐艾灸罐灸,京骨穴用温和灸。每次每穴灸30min,每日灸1次。治疗原理:灸大杼穴有强筋壮骨的作用;灸京骨穴有很好的舒筋通络的功效,主治头痛、项强等病证;灸肩外俞穴能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主治颈肩部疾病;灸局部痛点有很好的舒筋活络的作用。方法六:刮痧疗法
头颈部:全息穴区(顶枕带上3分之1、顶后斜带、胆经)、(侧风池至肩井)、阿是穴(疼痛局部)
背部:督脉(风府至至阳)、膀胱经(患侧大杼至膈俞)
上肢:三焦经(患侧中渚)、小肠经(患侧后溪)、奇穴(患侧落枕穴)
下肢∶胆经——患侧阳陵泉至悬钟。
本帖内容装载自看美业,由幸运草工作室整理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