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骨折术后康复治疗3

文章来源:关节挛缩   发布时间:2020-3-8 9:30:02   点击数:
 

肘部骨折的康复训练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依然是肘关节的屈伸,以及其上下肌群的肌力训练,包括前臂旋转肌群的训练,具体方法可参考肩部与肱骨干骨折时的相关图示。

异位骨化(如图)

肘关节周围创伤后异位骨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位于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另一种位于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肉,成为骨化性肌炎。异位骨化的早期征象是活动度训练时疼痛日益加重,关节活动范围非但不改善,反而缩小;局部组织肿胀僵硬,并有明显的压痛。X线片可见一片云雾状的白色阴影,虽病情发展,其面积日益增大,密度加深,最后变成一片新骨,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骨化性肌炎一旦发生,须立即暂停肘关节活动度训练,采用三角巾或石膏托做肘部制动,并悬挂胸前,只能在不引起肘部疼痛的前提下做肩、腕和手指各部位的主动运动。待上述症状基本消除,X线片上新骨阴影缩小、边缘清晰时,才能开始小心地进行肘部屈伸与前臂旋转活动,同样也须以无痛和主动活动为原则。异位骨化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时,须至3-6个月待异位骨化充分稳定后,做骨化块的切除与肘关节松解手术,术后在重新开始活动度训练。

  异位骨化重在预防。强力被动扳拗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诱因,必须避免。另外,文献建议肘部手术前3天或当天开始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如双氯芬酸钠,25毫克,1天3次,可有效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

  前臂骨干骨折

  前臂由尺骨与桡骨组成,近端与肱骨形成肘关节,远端与近端排腕骨形成桡腕关节,尺骨与桡骨相互之间还形成上下两个尺桡关节。前臂的主要功能除了使手部在上臂的基础上更加向外延伸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尺骨与桡骨间的旋转,其正常范围几乎可达°,这就大大增加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前臂骨折后,上、下尺桡关节受累,尺桡骨成角或骨间膜挛缩都会造成旋转受限,会严重影响手部功能的发挥。前臂骨干骨折康复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前臂的旋转活动度,其基本目标是内、外旋转各约45°,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一般需要。

前臂骨干骨折包括单纯尺骨骨折、单纯桡骨骨折(警棍骨折)、蒙特吉亚(Monteggia)骨折(尺骨上1/3骨干骨折合并上尺桡关节脱位)、盖莱阿齐(Galeazzi)骨折(桡骨干下1/3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以及尺桡骨双骨折等。除无移位的单根骨折外,前臂骨干骨折为不稳定骨折,需手术治疗,术后可允许早期活动,不需石膏固定。

  早期活动遵循一般原则,术后疼痛期做肌群等长练习与按RICE原则消肿治疗,术后3-4天即可开始肘、腕和前臂旋转的被动与主动功能训练及肌群的等张收缩练习。4-5周以后可有良好的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生活。

  非手术治疗者需8周左右的外固定,消肿后更换或调整外固定时常有骨折再移位的危险。外固定最采用者为石膏固定,需要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并视骨折部位决定前臂旋转位置,增加复位的稳定性。小夹板固定的好处在于不必使肘腕关节连带受累,但有发生古筋膜室综合征得危险。由于骨干骨折的愈合较关节附近松质骨的愈合缓慢,故康复治疗进程也要相应推迟。在骨折临床处理后5-7天,开始肩与手部运动,术后第3周起做肘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骨折愈合后,做系统的肘屈、腕活动练习及肌力练习,着重做恢复前臂旋转活动度及肌力的练习。做前臂旋转牵引及配合热疗的旋转牵引,可获较好疗效。

康复前臂骨折的康复训练主要涉及到肘腕两个关节,有时还会累及到掌指关节,肘关节与前臂旋转的训练方法已知前述,腕关节可做两个方向的活动,即解剖位置上前后向德屈伸运动与内外的尺屈桡屈运动。

腕关节附近与手部的骨折

  腕关节是由尺桡骨远端、8块腕骨及5块掌骨的近侧端形成的复杂关节,能够做共°的前后屈伸和60°的内外侧屈,是手与臂之间的环绕装置,腕关节的功能障碍也会严重影响手部的灵活性。

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附近的骨折最常见的是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分成柯莱斯骨折、史密斯骨折、巴尔通骨折以及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其他的还有各类型的腕骨骨折和掌骨近端骨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月骨骨折、手舟骨骨折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些骨折大多数需要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即使需要手术者也常需术后的石膏固定,固定范围一般包括前臂和掌骨。其中,手舟骨骨折的固定范围还需要包括肘关节和拇指掌指关节。手舟状骨血供情况差,因而固定时间需长达3-4个月,并且还容易发生骨不连和骨坏死。

  掌指骨骨折常是手外伤直接暴力的结果,开放性骨折比例较高,且常伴有肌腱神经血管等的合并损伤,临床治疗方案须视具体情况决定,即使经过内固定手术,亦常须石膏外固定辅助,外固定范围一般需超过腕部。

  康复康复治疗遵循三阶段分期原则,重点维护各手术未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防止虎口和其他指蹼的挛缩。经骨科临床处理后,当天即可开始做肩部大幅度主动运动,以及肘屈伸、握拳、伸拳、拇指对指等主动练习,逐步增加用力程度。第2周起,患者手握拳做屈腕肌静力性收缩练习,暂不做伸腕肌练习。第3周增加屈指、对指、对掌的抗阻练习。骨折愈合后进行系统的腕屈、伸、侧屈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练习,以及前臂各组肌群练习。1-2周后,增加腕掌支撑练习。手舟骨骨折愈合后做拇指腕掌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练习。手外伤后第三阶段康复中使用各种支具常有良好效果。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

  负重和行走是下肢的两个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复方案的制定也必然是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设计和实施的。骨折稳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行走或步态的异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复。因此,肌肉力量训练是下肢骨折后康复的要点。

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具体包括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以及相对较少见的股骨粗隆下骨折。这些骨折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率跌,但年轻人同样率跌却不易发生此类骨折,因此更内在的原因是老年人的骨质疏松。10年以前,我国对于骨质疏松及其引致髋部骨折的危险性还没有很大的认识,通过采用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需要病人在皮肤或骨牵引下卧床3个月,护理上有很大的困难,给病人的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老年人持续卧床,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不起眼的小小并发症对年老体弱的病人却是致命的,常可危险及生命!再者,持续卧床3个月以后,缺乏活动产生明显的肌肉萎缩,而关节则可能有些僵硬,骨质疏松肯定更加严重,即便骨折愈合,也有许多患者就此缠绵床榻,再也无法恢复活动能力。因此,髋部骨折保守治疗者1年内的病死率高达50%-60%。近年来的观点是,对于髋部骨折,除非有明显的手术禁忌证,或者病人无法耐受手术,一般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以便病员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手术方案选择髋部骨折手术方案的选择与骨折类型有关。骨折颈骨折多见于60-70岁的病人,无移位、轻度移位或嵌插型的骨折可采用加压螺纹钉内固定,也可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手术较小,费用也要低很多,术后恢复快,缺点在于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比例较高,文献报道低者为30%左右,高者可达70%。股骨头坏死后会出现髋部的行走疼痛,影响功能,此时需要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如直接做全髋关节置换术则是“一步到位”的方法,可以有良好的功能恢复和远期疗效,缺点是费用昂贵。总体来看,由于内固定以后,虽然股骨头坏死比例很高,但仍然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无需再次手术做关节置换术,既减少了病人痛苦、节省了费用,同时也避免了关节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退一步讲,对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而言,在髋关节疼痛出现之前,他有数年的时间使用自身的“天然关节”,而且还有助于降低全髋术后远期松动因而失败需要做两次翻修的手术,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活动量会减少,也就相应延长了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对于无移位、轻度移位或嵌插型的股骨颈骨折,作者倾向于首选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

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类型大多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少部分是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是第一治疗方案,这类骨折一般需要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根据骨折类型和粉碎程度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常用的有动力髋部加压系统、动力髁部加压系统、γ钉、近端固定股骨髓内钉,等等。选择时还必须考虑到手术医生自身的习惯与偏好,以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些不同的内固定方式一般都能做到足够稳定的内固定,允许病人术后早期下地不完全负重行走。

  康复治疗特点:

  保守治疗者的康复要点前面已经谈过了这种治疗方案的潜在风险,为病人安全度过卧床期并最终起床活动创造条件。首先,病人最好能够入住康复病房或老年护理院,一般不建议病人在家实施保守治疗,确有困难,只能在家治疗者,应先对家属成员和陪护人员进行足够的宣教或培训,并且最好能有医生定期上门随访指导。其次,在整个卧床期间应每天进行1-2次卧床保健操,并认真实施各种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放松牵引,使患肢皮肤得以休息;每3-4小时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翻身时仍应维持骨折局部的相对位置,避免局部过多活动;大小便后及时做好局部的卫生工作,女性病人则最好用水局部洗浴,以防止尿路感染;更换床单被套、擦身或局部洗浴时,应注意不使病人着凉感冒,以免引起肺炎;每日做健侧下肢与双侧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和被动或主动地关节活动,以维持各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另外,还必须处理好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原有的疾病,防止病情波动带来不利影响。心理护理与疏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收缩练习骨折临床处理后当天,即应开始进行患肢趾、髁的主动运动和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练习。1-2周以后,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可以开始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练习。髋关节周围肌肉可以分成前、后、内、外四组,分别负责四个不同方向的活动,这些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开始会比较难于掌握,可先由健肢来试练,试练成熟后,再由健肢帮着患肢进行练习,到第5-6周开始,可以练习在床边坐、小腿下垂或踏在小登上。应该避免直接坐在床上伸腿的动作,那样易使患肢处于外展、外旋的不良姿势体位。8周以后,可逐步增加下肢内收、外展、坐起、躺下等主要练习,股四头肌抗租练习,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的练习,斜板站立练习,患肢不负重的双拐三点步行或温水浴中行动练习等,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作准备。

  第三阶段康复骨折愈合时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可在平行杠或步行车中或在双掖仗支持下做部分负重的站立练习,逐步过渡到充分负重的站立练习。2周后,增加双下肢交替负重的主动运动练习以及缓慢的原地踏步练习,以逐步增加患肢负重练习,可做提起足跟练习、半蹲起立练习,以增加负重肌肌力。做髋部肌肉尤其是伸髋肌及外展肌的抗阻练习。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不满意时,可做髋关节功能牵引。在站立练习的基础上依次作不负重、部分负重及充分负重的步行练习,并从持双拐步行逐步进展到健侧单拐及患侧持拐步行,再逐步提高下肢行走功能。股骨颈骨折愈合后,宜较长期持手杖步行。不宜因无症状而过早恢复患肢的充分负重,以减少后期发生股骨头无菌性怀死的危险,并且患肢在1-2年内尚不宜过多与过长时间的负重,还应定期做X线检查。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第1周康复同样是由等长收缩向等张收缩过渡。除非骨折粉碎严重,无法达到稳固内固定,一般都能在术后1周左右下站立,逐渐扶双腋仗行走,患肢可以负重;同时,继续加强各肌群肌力训练,特别是髋外展肌的力量训练。至第2-3周时,改用单根腋杖,以后再改成双手杖;至第5-6周时再改用单根手杖,并长时期使用。

  股骨颈骨折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手术者,原则上术后第1天做患肢各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第2-3天即可起床活动,并且允许患肢负重。1周以后主要以等张收缩的方式做髋带肌群的肌力练习,并开始髋与膝的有助力的屈伸运动,但动作需轻柔,幅度逐步增大,避免引起明显疼痛,随后逐步改做主动屈伸运动,增大主动运动幅度。手术2周后即可开始第三阶段康复,3-4周以后可完全恢复原有的社会生活。保守一点的观点是,对于有轻度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为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应给予患侧股骨头8-12周的不负重休息。此期以卧床或坐位休息为主,站立位与行走时则以双侧腋杖支撑体重,患肢不能着地行走,不负荷身体重量。其他康复措施与锻炼程序则都与前述相同,术后第1天做等长练习,第2天开始做等张练习的关节主动活动,第3天可扶双腋杖下床,患肢不负重。8-12周后过渡到第三阶段康复。

  髋部骨折髋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重点在于屈曲、后伸及外展的训练。

股骨干骨折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需承受较大的应力。自股骨粗隆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称为股骨干骨折。股部的肌肉丰满强大,大腿中段横切面骨骼与肌肉之比约为1∶30,由于肌肉附着后的牵拉作用,股骨干骨折后往向前外侧成角,而很少有无移位的股骨干骨折。

  保守治疗股骨骨折耗时耗力,会给病人带来较长时期的很大痛苦,且最终结果往往残留一定程度的伤残,因此目前已基本放弃不用。股骨干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内固定可采用各种动力加亚钢板、交锁髓内钉,γ钉等,一般都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即便是无移位的股骨骨折,手术内固定的最终效果也要明显优于髋人字石膏固定。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当天或第2天即可开始肌肉等长练习,以及踝及足部运动练习,并尽早理疗,以帮助消肿、减少肌肉的纤维化和粘连,为以后的良好功能恢复创造条件,理疗时间不要迟于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以后,疼痛反应消退,可开始在床上活动膝、髋关节,做髌骨上下、左右被动活动,可在膝关节下方加用枕垫,在增加膝屈曲度的姿势体位下做主要伸膝练习,同时要定时取出枕垫,以防止垫枕时间过长髋关节屈曲挛缩.锻炼时有时可做90°-90°位置动作(髋、膝关节都屈曲90°)。肌肉练习以等张收缩为主,辅以等长收缩;其中,股四头肌的等长和等张收缩是极为重要的。根据病人全身情况、伴随损伤和依从性,术后5-6天时可开始扶双腋杖或行走支架行走,合作性较好的病人都可部分负重(10-15千克),并于2-3周内逐渐增加负重量,在2个月左右进展至单手杖完全负重行走。

  由于股骨附近血管丰富,股骨骨折时出血量可多达毫升,有时在骨折附近组织处形成血肿,手术中应清楚这些血肿。否则,血肿之后会形成纤维组织造成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受损,特别是股骨中、下段骨折后引起股中间肌粘连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尤为严重。股折越靠近膝关节,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也就越严重,必须注意预防。故术后应尽早做物理治疗,促进血肿吸收,减少粘连形成。伸屈膝关节机群的肌力练习与髌骨的被动活动也应尽早进行。

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是人体中体积量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它在人类的直立行走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膝关节周围骨折包括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以及胫骨近端骨折。除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外,其余类型的骨折都累及到膝关节的关节面,属于关节内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除了少数无移位的骨折外,膝关节周围骨折一般都有移位需要手术治疗,使移位的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并遵循AO原则进行稳固的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平台的塌陷,造成骨质的缺损,手术时常需植骨。髌骨骨折按照张力带原理实施内固定后,常可早期负重活动,但粉碎严重,无法有效固定者则另当别论。股骨和胫骨在靠近膝关节的部分膨大成分干骺端,其骨质以骨松质为主,骨折后任何内固定都无法即刻恢复其生物力学性能,手术的目标是恢复其早期不负重活动的能力,以保全膝关节的活动功能,负重活动则需骨折愈合后方可进行。

  手术后当天即应开始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是最早应用连续被动活动原则训练活动度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待疼痛减轻,即应尽早开始连续被动活动锻炼。也有作者主张在术后即刻,麻醉仍未苏醒时,即开始连续被动活动锻炼,可借以消除疼痛反应,效果也很好。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粉碎不严重的髌骨骨折一般都能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这样可以允许病人在术后第1周时即下地负重行走,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康复,术后4周左右可恢复社会生活。对严重粉碎的髌骨骨折难以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者,在术后4-6周骨折可以愈合,待骨折愈合后进入第三阶段。股骨髁上与髁间骨折在术后8周左右可以开始部分负重练习;此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进入第三阶段,争取在术后12周左右重返社会生活。虽然同样是干骺端骨松质,但股骨髁位于上方是施力,而胫骨平台则位于下方是受力者,因此胫骨平台与近端骨折后,负重时间要更晚些,在12周左右才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过早负重可能会造成胫骨平台的再次塌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第三阶段的其他康复措施都是相类似的,只是时间上要稍晚些而已。

胫腓骨骨干骨折

  与股骨干骨折一样,除了无移位的骨折外,胫腓骨骨干骨折一般都有内固定手术的指征,但就最终效果而言,无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也要优于石膏固定。由于胫骨是小腿部主要的支持结构,腓骨所受应力很少,因此,手术通常只需作胫骨的复位与内固定,腓骨一般不需处理,这与前臂的尺桡骨骨折后需同时手术内固定是明显不同的。胫骨骨干是坚硬的皮质骨,骨折后应用DCP、LC-DCP、交锁髓内钉以及最新的生物型钢板等都允许术后的早期负重活动。必须注意的是,胫骨中下1/3处,是其血液供应的薄弱环节,骨折后容易发生骨不连接,特别要爱护骨膜,注意保存此处软组织的血供。

  书后当天开始练习足、髁和髋的主动活动度,做股四头肌与胫前肌、腓肠肌的等长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1周后开始负重行走,进入第三阶段。

  股骨干、膝关节附近与胫腓骨骨干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有相似之处,重点在于膝关节活动度与伸屈膝肌力的训练。活动度练习中,连续被动活动是极为有用的方法。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是骨折的常见部位,对病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处理方案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功能恢复状态。踝关节与其他关节有明显的不同,它由3块骨及其韧带系统参与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节,在步行的不同时相,不仅距骨在髁穴中有前后的滑动与轴向德旋转,而是下胫腓联合还存在微动。平时临床上所说的踝关节骨折一般是指累及到内踝、外踝和后踝的骨折,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狭义定义。事实上,踝关节的解剖区域还包括胫骨端和距骨,其中,胫骨远端关节附近的粉碎性骨折被称为皮隆(Pilon)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但手术的难度较高;距骨骨折则是全身最容易发生骨折而又不愈合的四个部位之一,并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趾骨骨折足部的其他部位也都会发生骨折。常见的有第五趾骨基低部骨折,称为琼斯(Jones)骨折,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其他的骨如5块趾骨、14块趾骨、3块楔骨以及足舟骨、骰骨等都会发生骨折,一般无需手术,但有时严重的直接暴力作用后会产生明显的移位,并且多为开放性骨折,此时不仅要考虑骨折的问题,更要考虑软组织的问题。跟骨是一块非常奇特的骨,从外形看,它极其不规则,三维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有四个关节面,后面三个与距骨相关节,前面一个与骰骨相关节。从力学结构来看,它完全由骨松质构成,却要承担全身的重量,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在人类直立走以前,跟骨并不负担体重,它的承重功能完全是进化的结果。跟骨骨折也由此而成为一个复杂的骨折,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仍然存在争议,不同的作者对于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等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最终的疗效仍然不甚理想。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最好是在伤后1周左右肿胀消退以后进行。

  踝关节骨折同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骨折。幸运的是,目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各型的发生机制等基础问题都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已经确立了比较公认的标准治疗策略,经恰当治疗的踝关节骨折不太会后遗明显的功能障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踝关节骨折都会累及到踝关节的关节面,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为早期活动提供充分的稳定性。手术指征一方面要看关节面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看踝关节的稳定是否受到影响,稳定的无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疗,而不稳定的移位骨折最好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从而获得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踝关节稳定性的判断不仅要看骨折的类型,还要分析软组织的受损组织。当然,手术指征得掌握还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基础疾病、主观要求以及经济情况等。

  对于康复治疗而言,只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不手术,只用石膏固定;二是手术后用石膏固定;三是手术后不用石膏固定。

  采用保守治疗石膏固定者,遵循三阶段康复治疗原则。骨折经临床处理后即开始按RICE原则消肿。石膏内的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抓握足趾,及做膝、髋关节的全副活动度主动活动。第一阶段时由于要消肿,病人常需卧床抬高患肢,对于体弱者要增加床上保健操的内容。第二阶段时要鼓励病人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患肢不负重,并加强肌力训练,防止肌肉过渡萎缩。第三阶段时骨折愈合、石膏拆除,主要进行踝关节活动的恢复训练,可采用热敷等各种理疗方法与运动疗法。

  手术后用石膏固定者表明内固定仅能用于维持骨折块复位后的位置,但并不稳定,其康复方案与上述保守治疗者相同。

  手术后不用石膏固定者表明内固定足够稳定,可以允许早期不负重活动。手术后当天即可开始肌肉的等长收缩,疼痛减轻后即可开始踝关节的被动与主动活动度训练,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足趾、膝、髋关节的主动活动。术后1周左右可在之具保护下不地负重行走,术后4周左右逐渐开始部分负重锻炼,术后8周左右开始完全负重行走。由于踝关节得到早期活动,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关节僵硬,因此第三阶段康复将大大简化。

  足踝部骨折必然会影响整个足部各关节与踝关节的功能,踝关节是一个复杂的关节,它向足背方向的活动称为背伸,向足底方向的活动则称为趾屈。此外,它与中足的其他关节联动,还可产生内旋、外旋、内翻、外翻等活动。康复的重点在于踝关节屈伸及其肌力的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负重行走的功能。

关医院骨伤科







































盖白霖
头部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ywxsp.com/hbwh/9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