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医院
编啊辑:钟晓医院
视频导读
膝关节骨关节病晚期,除了内翻、外翻畸形,往往多见或多合并有屈曲挛缩畸形,这给膝关节置换术带来了较大的技术难度。
在第12届中国骨科医师年会上,医院骨科中心的郑秋坚主任对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TKR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
图1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外观照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
视频重点
一、定义
1.正常膝关节生理活动度
被动:10°-0°-°
主动:10°-0°-°
2.屈曲挛缩是指无论主动或被动活动,膝关节无法完全伸直至0°。
3.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20%。
4.合并畸形
(1)合并内翻畸形40%5°(5°~30°)
(2)合并外翻畸形30%5°(5°~22°)
膝关节屈曲挛缩对活动影响巨大。15°的屈曲挛缩股四头肌需多付出22%的动力;屈曲挛缩超过30°需多付出50%的动力,如果膝关节屈曲挛缩超过40°,患者通常无法行走。
二、病因
1.严重对线畸形;
2.软组织挛缩:后交叉韧带、后关节囊和肌肉等,如类风湿等炎性关节炎,早期软组织疼痛导致关节于屈曲位减轻疼痛,后期软组织挛缩,出现固定性屈曲挛缩畸形;
3.骨赘骨性阻挡(绝大多数病例),如骨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后方骨赘往往造成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三、分型
1型:小于10°(轻度)
2型:10°到30°(中度)
3型:大于30°(重度)
MihalkoWM和Whiteside等将膝关节屈曲挛缩分为3级:
Ⅰ级(轻、中度):小于30°
Ⅱ级(重度):31°-60°
Ⅲ级(极重度):60°
屈曲挛缩畸形的准确评估:
1.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和疼痛往往是构成屈曲畸形的原因之一;
2.真正准确评估屈曲畸形程度应该在麻醉后,此时肌肉痉挛及疼痛因素将消除。
四、手术策略
1.严重屈曲挛缩在TKR极具挑战性,患者常常有伸直间隙过小,术中屈伸间隙难以平衡;
2.屈曲挛缩的手术策略取决于畸形的严重程度;
3.术前计划:假体大小与类型、截骨量、软组织松解范围、平衡。
五、截骨与软组织松解的综合应用
1.轻、中度(小于30°)
(1)常规截骨;
(2)软组织松解、平衡;
(3)去除后方骨赘;
(4)松解后方关节囊;
(5)屈曲间隙和伸直间隙相等。
术中手术技巧:
(1)如果屈曲间隙和伸直间隙不相等,残留屈曲畸形,股骨远端可适当加截2mm-4mm;
(2)注意保持侧副韧带止点完整;
(3)股骨远端加截2mm-4mm可能会提高关节线,因此假体多建议采用PS假体。文献报道采用PS假体,关节线抬高小于10mm并不影响关节功能。
(4)使用非限制性假体;
(5)如果置入CR假体,需松解后交叉韧带;
(6)屈曲挛缩较大,平衡困难,建议切除后交叉韧带,使用PS假体。
2.重度(30°)矫形策略
(1)标准截骨外股骨远端加截2mm-4mm;
(2)松解后关节囊;
(3)去除后方骨赘;
(4)在某些严重畸形病例,横行切开后内侧关节囊;
(5)必要时股骨远端再加截骨,但需注意侧副韧带附着点。
术中手术技巧:
(1)每10°屈曲挛缩,股骨远端需加截2mm(上限为6mm);
(2)若软组织松解后出现一个较大的屈曲间隙:
股骨前方加截2mm;
使用大一号股骨假体;
减少胫骨后倾。
图2加截2mm
(3)如果存在冠状面不稳定或明显屈膝中期不稳,应考虑使用限制性假体;
(4)屈曲间隙差距≥5mm,通常需要使用限制性假体;
(5)术中情况决定是否使用限制性假体。
(6)假体类型:Scott建议屈曲挛缩超过45°考虑使用限制性假体;
纠正45°畸形需要股骨远端截骨13mm以上,超过45°畸形,截骨平面将超过侧副韧带的止点,破坏侧副韧带完整性。
(7)结果:许多文献已经报告了屈曲挛缩畸形患者使用限制性假体的结果优良,部分患者术后需要支具或石膏维持矫形效果和缓解疼痛。
(8)术后处理:术后强调必须每天坚持康复治疗,达到完全被动伸直,防止畸形复发。如果患者术后出现屈曲挛缩复发,应附加伸直支具或石膏来辅助康复治疗。
图3典型病例术前照
图4典型病例术后照
图5典型病例术后功能照
1.严重屈曲挛缩畸形(60°)
(1)注意神经血管损伤;
(2)分阶段矫正;
(3)术中矫正2/3,术后通过牵引、支具等矫正遗留屈曲挛缩。
总结
1.屈曲挛缩畸形是TKR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2.麻醉后评估畸形程度最准确;
3.需要精心的术前计划;
4.有序进行手术操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5.尽可能术中完全纠正,不指望术后逐步伸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