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曾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发病率约为30%,其中有13%的人因此致残。其实,风湿病能治,而且能治好。且听全国名老中医娄玉钤教授为大家谈谈风湿病。
在治疗过程中,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询问:“有的医生强调多活动,加强功能锻炼;有的医生则叮嘱注意休息,减少关节活动。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
娄玉钤说,其实以上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应当辨证地对待。
功能锻炼有利于避免肢体残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主要累及运动系统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功能锻炼是避免或减轻肢体残废的重要环节。
古人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脾主肌肉四肢,肢体活动减少,久之脾胃功能减弱,气血化源不足,运行迟缓,肌肉筋骨营养缺失。
西医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肢体缺少活动,生命将失去活力,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
在临床上曾接诊过一个无病的青年犯人,因狱中装病,整天屈曲四肢,不到一个月即关节残废。
娄玉钤说,健康人尚且如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过程中更要强调活动,注意功能锻炼。
过度休息和过度活动都不正确
娄玉钤介绍,目前,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休息和过度活动的倾向。
特别是在急性期多强调关节制动、休息,结果当病情稳定之后关节损害虽不严重,但多留有明显的关节功能障碍。
若活动锻炼过度,必然“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消耗体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加重关节的负荷,摩擦过度,不利于关节炎症的控制,或使关节炎症状加剧,加速关节破坏,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娄玉钤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活动过度或不活动都是不正确的。
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当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处于活动期(表现为疼痛、疲乏、食欲下降、发热、血沉增快等),患者要求既能控制病情,又要改善功能,这是一对难处理的矛盾。
若要改善功能,必须加大运动量,甚至借助于牵引、推拿外力。但是,这样反而会加重病情。
若要控制疾病,除了加强内科治疗外,患者应减少活动量,注意休息,甚至卧床。但是这样反而会加重功能障碍。
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呢?根据我们多年临床经验,一般在辨证辨病基础上,采用分阶段处理的治疗方法。
第一阶段,加强内科治疗,以控制病情活动为主。活动量控制在既能保持现有的关节功能,又不至于加重病情为度。即使在急性期,关节肿痛明显时每日也要主动或被动地活动几次病变关节,以便在病情稳定后,能保持更多的关节功能。
第二阶段,加强综合疗法,以改善关节功能为主。当病情相对稳定后,在不放松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活动量,甚至借助外力,以既能改善关节功能,又不加重病情为度。以此循序渐进,多数患者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当然,临床情况是复杂的,所以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在复杂问题面前一般都会综合考虑,既要考虑病痛和功能,还要结合疾病的性质、患者及家属的意愿、社会经济因素甚至伦理学问题等,为患者制定出相应的整套综合治疗方案。
文中部分知识参考自《常见风湿病患者临床问》,娄玉钤、李满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来源: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
作者:吴玉玺
编辑:袁馨